减法人生感悟(通用4篇)
减法人生感悟 第1篇
人过天命,有些加减法不做也得做了。
记得前几年,由于书太多、书柜太小,于是做了一次减法,清除了足足两蛇皮袋的书,虽然当时多少有些舍不得,但清理后再看自己的书房,觉得清爽整齐了许多,后来,这样的清理,每年都会有,有些书,在一定的年纪,可以读读,但真正需要伴随一辈子的,可能不会超过五十本吧。能将这五十本书读懂读熟并灵活运用,应该基本就可以成为一个智慧而从容的人。
记得上个月,我有了专门的衣柜,衣服不再和老婆的混杂一起。平常总觉得自己没有多少衣服,但一清之下,才知道原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,裤子十几条,t恤、夹克各近二十件,里面很多已是老资格,有的可能放在衣柜里十年都没有怎么穿过。于是,一*心,冷热裤子各留三条,t恤、夹克各留五件,其余的,丢掉的丢掉、送人的送人,羊毛衫与棉衣也照此办理。办理完毕,觉得衣柜清澈了许多,原来在我看起来已经足够简单的衣柜里,其实还可以更加简单。
这些年,酒量越来越小,而茶叶越放越多;酒量小,未必就是真的不能喝,只是觉得通过这么多岁月的浸润,觉得自己的生命已不再仅仅只属于自己,为了老婆、为了女儿、为了亲人、为了朋友,都需要好好珍惜,人只有健康,才可能活得幸福,至少不会成为别人的麻烦。这些年,也曾亲手送走了一些亲人、朋友,他们中有的比我年纪大,属于寿终正寝,有的年纪却和我差不多,有的甚至比我还小,属于英年早逝,而其中一些人的走,与酗酒不无关系。能这么想,自然酒到半熏而止,尽兴而不醉,多好。而茶叶放得多一点,是因为懂得什么叫真正的喝茶了,从前喝茶,基本就是解渴,有时近乎牛饮而不自知,而今天,只要不是太忙,茶杯总在身边,添了喝,喝了添,细酌慢咽,如果茶叶太少,喝不了一会便淡了,淡则无味,而中途加茶叶,总觉算不得一个地道的饮者,故茶叶便越放越多。
记得年轻时,总喜欢和老婆斗气,有时甚至直到拳脚相向,事后一想,这些争吵乃至武斗,其实真的没有因为什么,都是一些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鸡毛蒜皮,如果放在今天,基本都会一笑了之。但当时却怎么也忍不住,想想还是“爱”字作怪,总觉得既然爱了,就可以要求对方完完全全将自己放在心上,不能出现一点冷落与侵犯,还巴不得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意志,其实,这怎么可能呢?爱,简化之后,正确的解读,就是彼此接受为朋友,并且,这还是一种持久到需要一生的互纳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只有彼此在心中适当地减少自己、增加对方,“爱”才可能持久恒远;并且这种人生的加减,谁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爱久了,恋人才变成妻子,妻子才变成老婆,而“老婆”的“老”字,有个“考”的部首,“婆”字里,有个“波”可以解释为“波折”,没有波折与考验,彼此之间很难成为相依为命的伴侣,而要在这些波折与考验中真正胜出,则必然需要经历许许多多人生的加减。
生活离不开加减,工作亦是这样,如今我工作三十多年了,之前,想做的事未必有时间与精力去做,不想做的,则可能每天都必须老老实实去面对;到了今日,工作经验相对丰富,工作负担相对减轻,工作本身也逐渐由原先的饭碗变成了如今的钟爱,经过岁月的淘洗,减去了浮躁与盲目,加进了智慧与沉稳,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个部分,职业之爱逐渐沉淀,直到离开岗位时,可能会流着泪,万分不舍也必须去舍;其实,在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未必不是我所厌烦甚至赌咒的对象。
其实,这种人生的加减法,我们已经做了很久很久了,只是,我们还不曾自觉,每一个日落日出,生命的日历就撕去一叶,我们开始总以为自己是时间的亿万富翁,但其实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富可敌国,我们的日历在正常情况下,亦不过三万多叶,飘下一片,又飘下一片,但一定要到某一天,我们才会猛然醒悟,生命真的很短暂,可惜,那时我们的生命航程估计可能早已过半。
幸好,生命既有长度,更有宽度与高度。虽然,每一个日出日落都是减,但是,我们的阅历、我们的感悟、我们的宽容、我们的冷静、我们的睿智,每时每刻都在增加,精神也愈来愈辽阔高远,灵魂亦一天一天感受到厚重与轻盈的双重提升。
但愿,更多朋友能在更早的时候,就懂得这份人生加减的真谛;虽然,在天命懂得,未必很晚,但假如能更早知道,我们便可领略更多的生命精*与神奇。
文|吕本怀
减法人生感悟 第2篇
唐朝诗人刘长卿在《别严士元》曾写道: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”。我觉得,“看不见”、“听无声”并不等于无所作为,而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。
恬淡就是不追求名利。庄子说过:“平易恬淡,则忧患不能入,邪气不能袭。”其实,人生之道极其简单朴素,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,并始终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生活、面对人生、面对挫折,面对灾难,让自己活得很轻松。事实上,人生道路上荆棘丛生,布满坎坷,有时很难预料或防备,需要人们时刻头脑冷静,理*把握。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,我们应该做到:淡泊名利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宠辱不惊,去留无意;清风明月,物我两忘。生活的经验是:烦恼皆因强出头,作为当量力,居功不自傲。努力不过力,对比不攀比,适度不过度,善做减法,把握好人生的分寸。
人生如同理财,需要精心打理。打理钱财离不开数学运算,经营人生亦是如此。人生的漫长过程,就是不断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过程,单一运算也好,混合运算也罢,谁运算得恰当自如,谁就会赢得辉煌的人生。实质上,当一个人具备了基本思维能力之后,便开始与数学运算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无数事实*,人生成败,幸福与否,快乐多寡,都与是否善于进行心灵的数学运算紧密相关。学会做好减法,就是净化心灵,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。就是要该舍弃即舍弃,把那些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,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弃了,把那些不想挣的钱不要了……时刻轻装前行,不负无为的重荷。
可以说,在*人的辞典里,做大加法、人多力量大的词语和理念灿如星河,信手拈来。比如,韩信用兵,多多益善;七亿*七亿兵,万里河山万里营;一个篱笆三个桩,一个好汉三个帮;聚沙成塔,聚腋成裘;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,不积细流无以汇*海。尤其是那首脍炙人口的《众人划桨开大船》,更是把个体力量单薄、集体力量强大的道理唱得明明白白,深入人心。对于这些道理,就连那些把“胸有成竹”译成肚子里长出一棵大竹子的外国人都能整明白,*人自不必说。但再追问一句,它是如何成立的呢?恐怕就不一定都能弄清楚。事实上,这些道理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,减_不可没。人生的每一次跨越,都是心灵的减法甚至是除法的一次成功运算。这一点,可以从“错批一人(马寅初),多生三亿”;“三个和尚没水吃”;“三个女人一台戏”之类的尴尬事情中找到佐*。
为人善做减法的道理古即有之。常胜将*李广在带兵打仗中,“乏绝之处,见水,士卒不饮,广不近水;士卒不食,广不近食”(《史记_李将*列传》)。正是由于他放弃了自己原本理所应当享受的特权,上下同欲,才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。看来,当敢于舍弃、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,人才能真正接近不惑的清醒状态。
生活的另一个法则是:有时失去仅用加法,有时得到仅用减法。其实,一个人的快乐,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,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;多是负担,是另一种失去;少非不足,是另一种富余;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,而是另一种宽阔的拥有。这也许就是人生减法的奥妙。
减法让人富有,更使人变得睿智聪明。减法的魅力无穷。
减法人生感悟 第3篇
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说:“鹪鹩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”
鹪鹩在深林里筑巢,林子再大,也不过只能占其中一枝;偃鼠到黄河里饮水,黄河再大,也只不过只能灌满自己的肚子。
几千年前,哲人先贤就已经教了我们生活的智慧:过多的物质,与我们无益。
道理明明很简单,可是,人呐,始终是欲望的生物。买买买不用学都会,学会舍弃谈何容易?
就像老子提出的“物极必反”的规律命题,当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到一定程度,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是累赘和混乱时,“断舍离”才流行了起来。
但一些真正成功的人士,也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,早就有意识地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了。
1845年,美国学者梭罗跑到瓦尔登湖边上,搭建了一个小木屋,独居了2年2个月。他说:
“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,吮尽生活的骨髓,过得扎实,简单。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,把生活逼到绝处,用最基本的形式,简单,简单,再简单。”
事实*,越是成功的人,越追求简单的生活,越不会被物欲所控制。
李嘉诚戴的表,一戴就十几年。一块西铁城表,市价1000港元。他的眼镜,也戴了十几年,曾因度数增加换过镜片,但没换过镜框。
乔布斯一生在信仰“少即是多”,当时三十岁不到的他,家居物品少得出奇。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、一盏蒂*妮桌灯、一把椅子和一张床。对于添加什么家具,每一件都是一个慎重的选择。
扎克伯格,facebook的创始人,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。却是“极简主义”的忠实拥护者。拉开他的衣橱,一排浅灰*t恤和一排深灰*连帽衫。他上班,开的车是万美金的本田,身上永远穿着灰*上衣搭牛仔裤,以至于员工都以为他每天都不换衣服。
这些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,得到了我们羡慕的一切,恰恰一生都在做减法,他们的人生是幸福的,因为他们对物欲控制自如,而不是被物欲所捆绑。
约书亚·贝克尔,一位美国的高富帅。以世俗的眼光来看,他是多么成功:拿6位数的薪水,掌管150家店铺;有一个美丽的妻子,22岁就买豪宅名车;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毫无克制。
但是他发现,自己的生活并不幸福。
逢年过节他买的礼物准时到达母亲手中,然而错过了母亲最后的离别,含恨一生;他买了很多奢华的礼物给妻子和儿子,然而没有给他们最想要的陪伴,家庭面临危机。
他觉得,是无止境的物欲让生活变得混乱,自己迷失其中,偏偏忘记了最珍贵的东西。于是,他毅然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,清理内心杂乱的思绪,同时清理家里的东西。
他舍掉昂贵的衣服多余的器物。最后,家里90%的物品都被清理掉了,只剩下288件物品,成为生活必需品。他有了大把的时间,开始把生活过得从容。他慢悠悠地做一顿美食,和朋友喝一次下午茶,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。
重新审视生活,想要什么,不想要什么,喜欢什么,不喜欢什么,他的意识变得十分清晰。
他小时候相当一名作家,却一直没时间拿起笔。现在他终于付诸行动,两年后真的成了一名畅销作家。
瑞恩,约书亚的老友,从高管位置上被辞退后,郁郁寡欢。受到了约书亚的感染,他决定21天内过上极简生活。
整整花了八小时,两个人清空了家里的壁橱,把东西全部打包进几个大箱子中。之后的每一天,瑞恩每天从箱子里拿出需要用的物品。21天结束,还在箱子的东西就是需要舍弃的。
第一天拿出的是床单洗漱用具等必需品,之后是一些衣物。一个星期后,他发现大部分东西还在箱子里,等到第11天时,瑞恩没有再拿出任何东西。三个星期后,瑞恩有80%的东西没有被解开,它们被出售、捐赠或扔进了垃圾桶。
瑞恩带着剩下的20%,搬进新家,开启了全新生活。最让他快乐的事情是:三明治、乌龟,以及温蒂的咖啡。
他说,我竟然第一次感觉到了富有。
舍弃了物质的杂乱和过度负荷,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。他们决定把这种“幸福的秘诀”传递给全世界。于是,theminimalists(极简生活网站)诞生了。
“我们丢弃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%,剩下的10%会让我们收获更多。”
约书亚和瑞恩倡导的极简主义,从美国蔓延到欧洲到全世界,更多的人从物欲中解放了出来,生活变得更加幸福。
回到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身上,得到的还不够多,我们在努力做加法。但要想幸福,我们更应该学会做减法。
日剧《我的家里空无一物》中,女主麻衣号称“扔东西狂魔”。
不常穿的衣服,扔!
沙发太占地方,扔!
浴巾可以用两条毛巾代替,扔!
洗菜盆完全可以用大碗代替,扔!
毕业相册,以后想看时再和同学借吧,扔!
有结婚戒指,还要订婚戒指干嘛,扔!
但是,原来的麻衣和她家人一样,是个囤积狂魔。
连没水了的笔都要放回抽屉里,觉得它有不可复制的回忆。家里乱得连书包都找不到,客人来了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。直到失恋后,麻衣看到前男友的东西就心烦,见到一件仍一件,结果越扔越爽,于是走上了“扔东西变态”的道路。
特别在经历一场大地震之时,在满屋杂物里连个救命的水都找不到。麻衣说了一句话让我颇有感触,她说:
多余的东西会断送你的*命。
生活中的囤积虽然不至于让我们断送*命,但着实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太多的物欲会让人的内心混乱,同样,多余的东西越多,重要的物品越会被淹没。
我们花大量的时间整理衣橱的衣服,可是,真正常穿的就那么几件,对于懒得整理的人来说,为了一件衣服,还得整天翻箱倒柜地找,找不到时最是抓狂。东西找到了,时间浪费了,心情也坏过了。
麻衣躺在地板上,房间几乎空无一物,那是画面让人感到身心放空,舒适、安逸。
我们不必像她做得那么极致,只是无用之物,该舍就舍,该扔就扔。更重要的是“断”,买买买时一定要hold住。
松浦弥太郎说过:
日夜陪伴自己的物品,其实是最可靠、最亲近、最不会说谎的朋友。
我对物的选择慎之又慎,要么不买,要买就买好物。因为我觉得,有的东西可能要陪伴我一生。对于家里历经年代的物品,我总是心存感激和敬畏。
人们都希望住上大房子,宽敞、自在。但另一方面,又在不断地买买买,囤囤囤,然后这也舍不得扔,那也舍不得扔,让过多的物品,挤压自己的生存空间。
曾经的我,也有严重的囤积病,总觉得很多东西都带有“不可复制”的回忆。
当年大学毕业清理宿舍时,我震惊了:为什么到离开的时候,才惊觉,我居然和一大堆“垃圾”一起生活了四年!
几乎没穿过但又舍不得丢掉的衣物,一年都没用过两次的某些护肤品,估计一辈子都不会穿到的鞋子,再也不可能会背的包包,平时没用到的电脑包,不读的书本,一堆旅游纪念品和别人送的小玩意……
这些东西,在我的生活总使用率几乎为零,它们和垃圾有什么区别!可是,就是这些垃圾占据了我60%以上的空间!
大学宿舍空间本来就比较局促,上床下桌,两大柜,一抽屉,所以我经常整理东西,永远整不完。但每天早上依然匆匆忙忙地找衣服,每天屈身坐在书桌前,包围在一堆杂物中,每天都使用的电脑,却只占了很小的一席地。
不是空间太小,是多余的东西太多!
毕业后,刚好是房价飞涨的一年。北上广深,一个卫生间都可望不可即的感觉。
身在房地产行业,我深深感到“一平米”的空间有多贵。开发商们费尽心思,做出使用率高的户型,越小的户型越受刚需市场欢迎。在深圳楼市疯狂之时,甚至出现过“鸽子笼”小公寓。
家居装修打出把收纳做到极致的口号,榻榻米、隐藏壁橱,无所不用其极。看起来巧妙极致地利用了空间,但收纳柜依然占据了空间,屋子变得更加压抑。比起我囤积的物品,这些收纳柜本身就不便宜,一线城市里的生存空间更是代价昂贵。
从此,我彻底戒掉了囤积了的习惯,在买东西的“量”上严格要求自己。我时刻提醒自己:比那些“总有一天会用到”的物品,我每天生活的生存空间更加弥足珍贵。
占据我们时间、空间的何止是物品,占据我们内心的何止是自己的物欲,在这个时代,对我们造成干扰的是大量的网络信息。
薛忆沩,一个特立独行的*作家。他不想生活在体制中,束缚了自己的自由,于是游离于*文学界的边缘,坚持孤独地创作。他一生不断地将自己的生活简化,成为人们眼中的“异类”。
他搬到了迷人的双语城市蒙特利尔,在地球的另一侧。每天用步行、跑步代替机动车辆,坚持着有规律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学工科的他,刻意远离手机和微信等社交工具,不愿意在泛滥的信息耗费时间,也坚持净化自己的社交圈。
在加拿大十五年的生活中,他在饭局上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。他远离网络泛滥信息和无效社交的叨扰,潜心修炼,同时冷峻地审视着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。
《出租车司机》,把“无根”的深圳人的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;《空巢》,一部反映现实之痛的小说作品,在国内反响巨大。
薛忆沩把生活过到了“简”的极致,把时间奢侈地留给自己喜欢的事物。我们也没必要做得这么极致,但是在生活中,无论是物还是人,该取该舍,实在值得反思。
“舍不得”,只会让你更加“不得”。有舍有得,越懂得放下的人,得到的越多。处理掉不重要的东西,才能还自己一片清净之地。
学会给生活做减法,至少可以从以下20项小事做起。
1.多年没穿的衣物、鞋子
2.已经不讨你欢心的包包,廉价的腰带
3.过期的护肤品化妆品,“总有一天会用到”的护肤品化妆品
4.不想用又舍不得扔的试用装小样
5.不想再看也没珍藏价值的读物
6.废弃的风扇、手机、电脑等电器,坏掉的家具
7.没用的数据线等各种线,坏的充电器
8.不穿的袜子、内衣_,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戴的围巾、帽子
9.无用的名片、优惠券、小票、单据、电影票根
10.廉价的首饰,不想再戴的首饰
11.囤积过多的一次*购物袋,坏掉的旅行箱
12.无价值的纪念品,不喜欢的礼物
13.没用的本子和笔
14.过期的*品
15.不再用的旧厨具,两年都没用完的调味料
16.包完一次礼物剩下的包装纸
17.一年内都没用到的小物品
18.手机里不好用的app
19.不喜欢的公众号
20.无效社交(饭局、聚会)
减法人生感悟 第4篇
人活在这个世界,很长一段时间,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如何“得到”,然后想出很多方法。于是,我们得到的越来越多,不愿丢弃的东西越来越多,很多看似美好的东西也渐渐成了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”。
随着年龄增长,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已经不是如何给人生做加法,而是应该主动去给人生做减法。如果你不主动做,很多事情的发生会逼着你去做。被逼着去做减法是痛苦的,因为你没有心理准备,“减去”前后的对比会令你身心交瘁。
趁着年轻,趁着清醒,趁着有做减法的“智力”和“体力”,我们立即主动做一做减法!但也别忘记在关键事项上做加法,比如信仰。没有信仰的人生终究是虚空的人生,好似漂浮在飞机边的云*,虽然很美丽很壮观,触手可及,却终究是无法触及。
聪明者加,智慧者减。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,纯粹聪明者和纯粹智慧者的人都不存在,我们都是凡夫俗子,头顶日月、脚踏山河,只要每天多多提醒自己该做减法,并确认自己已经减去某要东西即可。若能拥有确的信仰,这种减法会更容易、更自然。
